《河南城建学院》  
上一期    下一期

习 近 平 城 市 建 设 与 治 理 思 想 探 析

   期次:第13期   作者:◎卢华东   查看:8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治理工作,结合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实际,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城市建设的科学理念、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习近平城市建设与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环节,为我们解决城市问题、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城市建设与治理思想,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高屋建瓴,涵盖了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各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城市价值观、城市建设观、城市发展观、城市文化观、城市治理观”五个方面。
  一、人民中心的城市价值观

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也是为人类服务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城市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城市的主体是人,建设和发展城市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新期待,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价值指向。否则,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需要,这样就失去了城市的应有价值。习近平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认为城市工作的重心仍然是民生问题,解决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十二个字,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有序、公平公正、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的主体作用。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城市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翁,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城市共建共享。
  二、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观

习近平强调,城市建设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建设要顺应自然、融入自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建设意味着对原始的、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同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自然为人类造福。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生活,而且生态也是生产力,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以人为本,加大建设宜居城市力度。“宜居城市”是指社会文明程度高、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能力强、生活便宜、公共安全较好的城市。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宜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尊重规律的城市发展观

习近平强调,“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城市发展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把握住城市发展的方向不走偏。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发展与治理工作才能够富有主动性,才会规避弯路、降低损失,才能尽可能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否则,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四、传承与创新的城市文化观

'文化是城市的气质与灵魂。习近平突出强调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灵魂。”习近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发表许多重要论述,在城市建设领域也是如此。2014年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座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创造出了辉煌的城市历史和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城市建筑文化,彰显出了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蕴含着“儒释道”和“天人合一”的城市建筑理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中华城市文化的自信。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主义,而是以秉承传统、延续文脉为基础,勇于创新、包容吸纳,具有世界眼光、彰显时代精神,努力建造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建筑。
  五、精细化、法治化的城市治理观

我国城市管理水平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少城市患上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资源失衡、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健康发展,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管理和服务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离不开城市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会议上,以上海为例,指出,“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并且十分形象而接地气地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我国的城市管理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二是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习近平“城市建设与治理”思想,人民中心的城市价值观是核心,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观是目的,尊重规律的城市发展观是关键,传承与创新的城市文化观是方向,精细化、法治化城市管理观是手段,五大部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绘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本文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作者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主任)

河南城建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6742次访问,全刊已有173370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