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  
上一期    下一期

绘就美好蓝图 加快转型提升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城建大学

———在河南城建学院第二届“双代会”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期次:第18期      查看:1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发展动力支撑。积极扩大专任教师规模,确保生师比达到教育部审核评估的要求,专任教师达到11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使每一个重点建设学科至少拥有一名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支以100名左右的业内专家为核心、占比超过45%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转型攀登,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按照“顶天又立地,特色创优势”的思路,实施“1116”攀登计划,即建设1个高水平产业技术发展园区,围绕10个左右特色研究领域,建设10个左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平台,打造60个左右科技创新团队,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基地,强有力地服务、支撑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以此为基础,争取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有所突破,校企行政合作成效显著,年人均科研经费达到5万元以上,为办学层次突破提供强有力支撑。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保障更加有力。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合理,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学术组织架构基本形成,理念文化引领发展作用愈加凸显。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实现以上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兼顾技能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学业资格认证框架和学分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多元化主体各自优势和整体优势,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完善“校企行政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修订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推进传统专业升级和新兴专业培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要以“彰显办学特色,打造一流专业”为重点,做好审核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着力打造城建类“品牌特色专业群”。要以“培育特色专业,拓宽服务平台”为导向,积极推动专业应用转型,组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特色专业群”。要以“多学科协调发展,强化战略支撑”为原则,重视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开展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教育,适度扶持非工科专业组建“战略支撑专业群”。要以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和推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扩大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夯实质量建设基础。
  (三)打造优势学科
  要紧跟“双一流”建设步伐,引领转型发展,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优先发展城建类学科,强化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加快发展新兴学科,适度扶持人文学科,为硕士点培育建设工程打下坚实基础。要突出服务导向,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组建科研服务机构,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和总量,推进科研服务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按照“高层次突破,低重心运行”的思路,采取编制内、人事代理、柔性全职、非全职“四位一体”的人才引进方式,扩大师资队伍规模,形成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发展制度建设,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坚持“双师双能型”建设导向,健全教师社会实践考评制度,形成成果导向和能力导向的考评机制,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重。要加大行业高水平技术、管理专家兼职聘用力度,提高来校兼职教师比例。要积极发挥高层次学术人才引领作用,不断培育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努力培养在城建类学科、专业和行业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五)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要强化国际化开放办学理念,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实现视野对接、优势互补。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和交流途径,加大团组出国学习访问力度,加强高端人才研究提升和交流互访,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完善留学服务体系,争取外国留学生招收与培养资质,启动对外教育援助,创新交流载体。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关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稳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规模。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深入实施《河南城建学院章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畅通民主管理渠道,推进校务公开,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规范权责运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分类管理下的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分类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学院(部)办学的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
  (七)增强办学保障能力
  要建立统一、综合、共享、安全、高效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校园。要调整和优化馆藏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结构,丰富专业图书资源,建设一流的城建专业图书馆。要加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提档、学生宿舍标准化改造等校园基本建设。要根据学校发展需求,有计划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要关注师生员工的实际诉求,逐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要深化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城建博物馆,着力构建城建特色文化体系,打造特色品牌,为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发挥工代会、教代会在办学治校中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独特作用和优势,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增强发展合力。
  四、实现目标任务的保障
  (一)正确认识两条主线的内在关系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就要坚持“改革创新、转型提升”这两条主线。首先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
  整体上说,改革创新是转型提升的动力和途径,转型提升是改革创新的目的和方向。改革创新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扬弃”,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接收。“弃”的是束缚前进、不合时宜的“老思路、老办法”,“扬”的是符合规律、顺应趋势的“新思维、新举措”。改革创新必须方向明确、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形成发展的最大合力。转型提升、科学发展,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改革创新的“靶子”。改革创新必须瞄准转型提升这个“的”,才能精准发力、体现价值;转型提升也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才能脚踏实地、水到渠成。工作中,我们必须坚定转型提升不盲从,紧抓改革创新不懈怠。
  (二)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
  为什么把“改革创新、转型提升”作为贯穿“十三五”始终的两条主线?这就必须对我们面临的形势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
  1.“改革创新、转型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看,教育功能从“学术精英”转向“技术精英”,学校与社会的界限逐渐淡化,大学将变得越来越开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随着三本与二本批次合并招生,地方本科高校获得优质生源的招生政策屏障将逐步消失,生源质量与高校水平同步分化走势越来越明显,人才培养的难度逐渐增大。从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看,综合改革符合市场对人才质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向市场,分类发展”、“面向国际,强调质量”、“面向一流,强调特色”、“面向未来,扩大自治”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技能型”,我们是其中之一。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看,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明确指出“要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资源共享,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面对这些新挑战新变化,必须通过改革创新、转型提升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2.“改革创新、转型提升”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行业发展层面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技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大气治理、城市智慧管理等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关键还要看我们能不能主动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只看或者只等而不转型,这个机遇对我们就没意义,甚至会适得其反,被行业抛弃,被别人超越。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河南省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等六大国家级战略规划,以及平顶山市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同步实施。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挑战表现在:学校以城建为特色的办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挑战,以市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压力比较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合作空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我们的机遇是:区域经济传统产业的改造发展,为学校部分传统专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时机;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导致资产闲置、人员分流,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投资的一个理想产业,社会师资和办学资本将为学校发展提供宝贵机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政府规划,为学校发展培育新的学科专业指明了政策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形势变化,加快改革创新,实现转型提升。
  3.“改革创新、转型提升”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财政拨款机制的变革方面看,经费划拨呈现按项目、按类别专项奖励补助的新趋势。“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明确“适当拉开不同专业类别之间学费差距,鼓励优势学科、特色专业优先创新发展。”高校经费划拨的“大锅饭”时代已经过去,依托引导政策的项目奖补机制及市场服务机制将成为高等学校获取办学资源的主要方式。从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看,学校经过14年的本科教育,积淀了较为深厚扎实的发展基础,但是与社会需要和政府要求以及兄弟院校的发展相比,诸多方面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如特色专业影响不突出,获取校外资源能力弱,内部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职称结构等重要发展因素达到上限。要想有新的发展,必须走改革创新、转型提升的路子。
  (三)切实履行建设发展的责任担当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重点要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
  一要有危机意识。学校今天的发展处境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同期升本的兄弟院校改革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的行动已经落后,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我们不能停留于过去、满足于现状,不能再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定要以事关生存的危机紧迫意识,谋改革、促转型。
  二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是否定一切,既不可怕、也不困难。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胆略和创新的行动。抱着过去的荣誉、既有的成绩,自我陶醉、跟风追随,发展就没有动力,未来就没有希望。创新就是改变,但不是盲目改变,必须明确方向、顺应趋势。对我们而言,创新就是要以转型提升为导向,破除陈规、迈开步子、大胆改革。
  三要有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学校来说,要发展就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干出来。“十三五”时期,学校的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全校上下必须把实干精神贯穿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任务,多谋实策,多出实招,多干实事,以实的态度、实的作风、实的举措,开创实的业绩。
  四要有大局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我们的共同归属是河南城建学院这个“大家庭”。学校与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增强大局观念就是要我们时刻牢记身份归属,维护学校荣誉,推动学校进步,把自身的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得失与个人荣辱紧密结合起来,时刻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扛起责任,做改革创新的支持者、参与者,做转型提升的推动者、贡献者。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发展任重而道远。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实现转型提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城建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南城建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960次访问,全刊已有1734067次访问